中国农资信息网 最新消息

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

时间:2023-06-07 作者:admin

  转自:银行家杂志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”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以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,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。

 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

  普惠金融具有客群分散、点多面广、单笔业务金额小、线下作业成本高、银企信息不对称、风险控制难度大等特点,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是一个普遍性难题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,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,降低了风险识别成本,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。在此背景下,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应运而生。

 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,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。近年来,在政策支持、监管引导、市场拉动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,商业银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,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普惠金融发展,降低信息不对称,优化业务流程,完善产品服务,拓展服务覆盖面,提升数字风控能力,数字普惠金融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的新业态、新模式。

 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。《“十四五”国家信息化规划》提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,为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与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(2022—2025年)》,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、绿色、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。银保监会近年来陆续发布《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》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经营方式、业务模式和技术标准,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增强普惠金融、绿色金融、农村金融服务能力。

  服务覆盖面明显拓展。数字技术推动金融服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,突破了物理网点和时空限制,让金融机构能够以较低成本下沉服务,直达大量分散及地处偏远的小微、“三农”客群,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。新冠疫情期间,无接触式金融服务方式在助力疫情防控、支持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  金融服务成本大幅降低。金融科技让全线上无接触办理业务成为现实,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信息采集、识别、过滤、处理、分析和挖掘等能力,有效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。移动互联使客户触达、场景融入更加便捷和精准,降低了获客和运营成本。

  数字风控能力有效增强。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,可以更加精准地洞察和识别普惠客群生产经营情况,把握市场主体的真实金融需求,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,通过将大数据应用于普惠金融前端获客、授信审批、贷后管理等流程,加之模型、算法等技术运用,有效推动普惠业务风险防控模式的线上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。

   兴业银行 数字普惠金融的探索和实践

  近年来,兴业银行把数字化转型视为生死存亡之战,积极“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、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”,全力实施数字化转型。在普惠金融领域,兴业银行运用数字技术,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,连接多元场景,完善产品服务,打造开放式数字普惠金融平台,加大对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群体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。2022年末,兴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4041.61亿元,较上年新增超千亿元至1053.89亿元,增长35.27%,其中对公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和增量均居同类型股份制银行第一。涉农贷款余额达5809.82亿元,较上年增加1148.13亿元,规模和增量居同类型股份制银行第一。

  自主研发中小企业线上融资业务系统。线上融资是普惠客群对银行线上金融场景的核心诉求,也是普惠金融的护城河业务。兴业银行于2019年底自主研发中小企业线上融资业务系统,以中小企业作为借款主体,以中小企业涉税数据为基础,结合工商、司法、征信(含企业主)以及行内相关信息、各类应用场景数据等多维数据,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,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融资申请、受理、审批、签约、支用、还款等各流程线上化的融资服务。经过三年多的发展,兴业银行线上融资业务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,审批数据维度进一步丰富,形成了信用类、抵押类、供应链类、保证类等四大类“兴速贷”线上产品体系。截至2022年末,兴业银行小微线上融资余额为293.81亿元,贷款客户为12834户,新增贷款、客户数在对公普惠贷款中占比分别达到46%和74%,成为其对公端普惠贷款增长的重要抓手。

  打造“一站式”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。“兴业普惠”是兴业银行于2022年焕新推出的“数字兴业”五大线上品牌之一,该平台以线上融资为核心,打通 线上线下 ,连接城市乡村,融合对公零售,对接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产业链等生态场景,面向小微和“三农”等普惠客群,提供融资、注册、开户、代账、支付、财富等“金融+非金融”线上综合服务。“兴业普惠”平台是以微信公众号、小程序为主要服务入口,结合H5技术嵌入各类移动平台或App的“轻应用”,客户可以简单关注、随想随用、快速访问。截至2023年3月末,“兴业普惠”平台已与全国740余个外部场景平台实现系统及业务对接,已累计接受近20万户用户发起的业务申请,金额超6900亿元,解决融资金额超1400亿元。

  探索长尾客群轻型数字化运营模式。用户体系是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的基础功能,兴业银行将“兴业普惠”平台作为普惠客群最主要的引流入口,积极探索开放式获客,通过构建从游客、注册用户到认证用户的层层递进用户体系,精准推送“金融+非金融”产品服务,引导用户向客户有效转化。同时,通过建立用户标签、客户权益体系,强化客群专员队伍建设,运用企业微信、人工外呼、AI智能外呼、应答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,积极推进长尾客群线上化触达和运营。2023年1—4月,兴业银行推出“暖春—兴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利率优惠活动”,向客户发放利息优惠券,配套广告精准投放进行引导,积极尝试普惠客群数字化运营模式。自暖春活动开展以来,已有1130家小微企业获得22.13亿元融资支持,有效带动了普惠客群及综合收益增长。

 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。长期以来,尽调耗时长、成本高、风险难评估、资产难测绘等难点制约着农村金融服务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卫星遥感等技术的运用,为长期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银行开拓乡村振兴新“蓝海”提供了可行路径。兴业银行近期联合子公司兴业数金研发上线卫星遥感应用系统,探索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数据,结合政府以及行业等多方数据,对农作物品类、种植面积、长势情况等进行有效识别,建立农作物种植画像,完善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,为种植产业精准授信提供科技支撑。又如,创新应用“物联网+区块链”技术,建设“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”,利用AI、物联网等技术手段,对活体抵押物进行远程资产监管、在线盘点、异常预警,并以此创设生物资产抵押融资产品,盘活养殖户活体生物资产。目前兴业银行已在多地落地生物资产抵押业务,覆盖荷斯坦奶牛、安格斯肉牛、西门塔尔肉牛、能繁母猪、育肥生猪等多类生物资产品种,带动办理活体抵押贷款超6亿元。

  进一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议

 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,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,使普惠金融成为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重要途径,以及金融业诸多不确定中最具确定性的一个发展领域。但实践中还面临不少难点和挑战,推进中应注意以下几点。

  一要坚持普惠金融以人为本。数字普惠金融的本质是普惠金融,数字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守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职责定位,充分运用新兴数字技术,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,破解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中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努力构建商业可持续、成本可负担、风险可控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机制,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。

  二要坚定不移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。数字化是解决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、人力成本、网点布局、风险收益平衡等难题的关键,数字化转型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,要加强重视,加大投入,超前投入,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,提升业务办理效率,完善产品服务体系,基于供应链、产业链,加强场景对接,积累场景数据、行为数据,提升数据分析挖掘和建模能力,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,获取效率溢价、久期溢价和规模溢价。

  三要树立并深化数据思维。数据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生产要素。万物互联带来 海量数据 ,大数据将逐步替代大数定律,使金融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和普惠。数字普惠金融的底层逻辑就是用数据解决问题,要形成“用数据,用好数据”的思维和文化,整合运用好内外部数据,把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、数据价值。对内推进业务数据化,实现客户数据全渠道全量化采集和积累,对外连接政府平台、征信机构、专业公司等渠道获取多维数据,通过多维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客户精准画像,优化产品风控模型,推动普惠金融有效获客。

  四要坚守风险和安全底线。金融的核心是风控,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。数字技术在缓解信息不对称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,也提高了风险传导和风险损失的速度,网络欺诈、黑客攻击、隐私泄露等问题也更加凸显。数字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,要牢牢守住风险和安全底线,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,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,确保行稳致远。

  作者系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

  (乡村振兴部)总经理

相关阅读

随机推荐

中国农资信息网